解读聂圣哲《艺术是什么》之一艺术感来源于差异性与距离感

2023-05-12 11:25 来源: 看看浙江

看看浙江
          聂圣哲先生的《艺术是什么》是一部极小的大作,说它小是因为短小精悍,主体部分仅四个章节,万余字而已;说它是大作,一是言简意赅,从哲学层面把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说清楚了,二是首创八国文字结集一起出版,加起来也是近二十万字的煌煌巨作,这个创意估计也只有怪才鬼才聂圣哲才想得出来。
     
          摄影是最不像艺术的艺术门类,前些年对于摄影是不是艺术颇有争议。但聂圣哲认为,摄影当然是艺术,不仅仅从摄影作品本身看是艺术,而且从作案工具上也给予摄影以艺术的名份,他在艺术界首次提出艺术创作工具分为日常工具和技巧工具的观点,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。
     
          借着五一休假之机,我从摄影的角度解读《艺术是什么》一书。本文所有佐证之作品,均来源于本人的“影像日记”。自2018年1月1日开始,我就用手机和微单记录日常生活,不去名山大川,而只关注身边风景,迄今已有五年,每年结集成册也名之为《身边风景》,第一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,聂圣哲先生拨冗作序。“发现身边的美好”成为每一本影集永久的Slogan。
     
    艺术感来源于差异性与距离感
     
          聂圣哲认为艺术感产生的两个外部条件,一是艺术感来源于差异性,由此而给观众造成的新鲜感是艺术感觉的初始状态;二是艺术感来源于距离感,由此而形成的神秘感是艺术感觉的重要来源。
     
    《瓜蔓》
          这是乡下房子旁边的南瓜瓜蔓,利用逆光,且用大光圈,造成特殊的金黄色圆形背景,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新鲜感,这与平常光线下看到的瓜蔓不同,因此这样的照片就有了艺术感。
     
     
    《印迹》
          我平时喜欢拍墙,常会留心岁月在墙上留下的痕迹。这是马路边一堵墙上的痕迹,长时间日晒雨淋之后像一幅中国画。一般的墙体痕迹没有规律或没有画意,而这段被截取下来的墙体像画,艺术感也就产生了。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《拆与建》
          这是在杭州亚运会主会场附近拍的,因为亚运会的缘故,前两年大拆大建,近处是推倒的老房子的建筑垃圾,远处是拔地而起新建的楼房。新与旧形成了差异性,近与远造成了距离感,因此照片也就有了艺术感。
     
     
    《四门神》
          差异性不仅仅来自视觉,还来自认知。《四门神》是老屋的大门,乡下的房子每年过年都要贴门神,有一次坐在门前和母亲聊天,偶一抬头,发现下面的文字,电光火石之间忆苦思甜,上面的门神和下面的文字连接在一起,“四门神”的念头马上冒出来。从视觉元素来讲,非常普通,但因为有了不同的认知,艺术感也就产生了。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《鸳鸯》
          鸳鸯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,这是大众的固有认知。照片中的鸳鸯却颠覆大众认知,它们保持着相当的距离。新冠疫情突发,世界一下子变了,人与人、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疏远而诡异。在拓展认知之后,一个普通的场景也就有了特殊的含义,艺术感自然有了。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《湘湖》
          如果走近了拍一座亭子,也许很真实、很立体,便极可能毫无艺术感可言。这一张远距离拍摄的亭子,因为有了近大远小的对比差异;因为处于视觉中心的亭子看不清楚而有了些许神秘感,照片也才有了艺术感。
     
     
    《螳螂》
          远距离能产生艺术感,超近距离也能产生艺术感。这个小螳螂不足两厘米长,很难被人注意到。但因为用了微距镜头,花蕊变大了,小螳螂也变大了,加上超浅的景深形成的大面积虚化,与观众平时看到的清晰景物不同,也让人觉得有艺术感。
    作者:赵崇甫

(本文来源网络,仅做公益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版权问题请告知删除!本文仅做公益分享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