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
还记得暮春时节走红的“明朝那棵树”吗?静静伫立在余杭苕溪边500多年的它,见证了明朝、清朝、民国、共和国那些事。
历史的脉络远不止一棵古树。接下来,跟着我们一起探访像古香樟一样静静伫立的“明珠”,探寻沉睡在岁月深处的故事与风景吧。
今天我们走进瓶窑5000年那颗桃。
盛夏水果季,蜜桃们纷纷登场,可谓争奇斗艳。
但要说谁最“有背景”?那必须得看看城北那颗“出生”在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、背靠5000年良渚文明的“大观山蜜桃”。
对,没听错,那颗桃的历史,得从5000年前说起。
那颗桃
能吃出5000年的努力
时光,被浓缩在一颗小小的桃核里。
2018年,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遗址核心区内,发现了大量桃核。这些桃核的意义,远不止于 “果实的遗迹”,而是实证了5000年前的良渚先民,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栽桃树、食桃果。
时光流转,5000年后,生长在这片千年城址之上的,正是瓶窑的大观山蜜桃。
“以前大观山都是野生的桃子树,也没人知道是哪来的。”原杭州市大观山果园场长周加福回忆说,“但这片土地确实适合种桃,土壤肥沃、气候适宜、水源充足,像是专门为桃树准备的。”
大观山蜜桃之所以能流传千年,不仅因为“出生名门”,更因为它真的好吃。
1989年7月,中国园艺学科奠基人、著名果树园艺学家吴耕民先生来到大观山果园的时候,就不禁赞叹:“我94岁了,第一次看到这么好的油桃,就像苹果一样!”
为什么好吃?
先看地理。
“瓶窑地处丘陵地带,山体起伏、水土肥沃,昼夜温差大,正适合桃子的糖分积累和风味发育。更妙的是,大观山的地块通风透光、排水好。桃树其实挺娇气的,怕积水、怕湿闷,水田地里反倒种不好,但大观山的所有自然条件都刚刚好。”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教授贾惠娟说。
其次是人。
这里的果农不是“新手上路”,而是从祖辈就耳濡目染的老桃农。
“这里有5000年的种桃历史,相对来说,种植水平也高。不管是不是专业果农,多多少少都有点基础在,比很多地方的新手果农更懂桃子。”贾惠娟说。
农户俞忠良在一旁笑着说:“没错,我们这一辈子都在和桃打交道,从分田到户一直种到现在。”
其实,从1958年起,大观山就开始认真种桃了。
那一年,杭州大观山果园成立,约1500亩,一半以上土地种上了水蜜桃;1963年开始选育优良品种,再到改革开放后成功培育出早熟品种“三露”(早霞露、玫瑰露、红颜露);1985年,杭州市果树研究所落户瓶窑,果树研究所将品质优良的“雪雨露”等品种推向市场,弥补了中熟空档,至今畅销……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、改良、种植,只为了种出更好吃的桃子。
这些努力,真的吃得出来。
“今年的桃子,整体甜度很高,一口爆汁、果肉细腻。”贾惠娟说,“今年不仅天帮忙了,人肯定也没少忙。”
从修枝、疏果、套袋,再到采摘前精准控水、避雨管理,每一步都得十分精细。
“就拿疏果来说,要是偷懒只疏一次,桃子就可能营养跟不上,果子长不大,口感差。只有多次少量疏果,才能让桃子均匀健康生长。”贾惠娟说。
虽然桃树一年结果一次,但果农们全年都闲不下来,你吃到的那一口香甜,是他们背后四季不停歇的精耕细作。
那颗桃
早已不只是一颗桃
那颗5000年的桃,早就不只是一颗桃。
走进桃林你会发现,桃树下还藏着另一道“美味”——一群在桃树下散步觅食的“桃花鸡”。它们吃的是掉落的桃子,喝的是山泉水,住在天然的桃林氧吧里,自由自在。这些“吃桃长大”的鸡个个肉质紧实、鸡汤浓香,也是瓶窑的金字招牌之一。
桃产品开发也很给力。桃子酒、蜜桃乌龙茶、桃酵素等产品一个接一个推出,颜值高、口感好,在社交平台上十分出圈。
前不久,还有“大观山蜜桃精酿啤酒”正式上线,一杯下肚,满嘴都是夏天的味道。谁说桃子只能甜?在这里,它还能“上头”。
别以为只有吃的。每年春天,大观山的桃花节都热闹得像庙会,人头攒动的市集、一望无际的粉色花海,游客们忙着拍照打卡、亲子体验……一朵桃花,把农事+旅游玩得风生水起。桃林变成了游乐场,果园成了网红打卡地,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的收入,更让大观山的生态价值不止于种桃。
上个星期,瓶窑老街上的“蜜桃共富市集”开张,蜜桃音乐嘉年华、龙虾盛宴、桃酒畅饮、互动抽奖……还有“桃子吃到饱”的福利,一场关于桃的夏日狂欢正式开启。
5000年那颗桃,已不再只是果农的“丰收快乐”,更是整个瓶窑乃至“杭州重要城市新中心”余杭的“甜蜜经济”。
(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,仅做公益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版权问题请告知删除!本文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。)
热评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