带“毛孩子”逛商场下馆子!“宠物友好空间”来了,你买账吗?
2025-11-21 11:40 来源: 来源:湖州日报 作者:记者 王艳琦 编辑:钟一鸣 作者:
随着“宠物经济”的蓬勃发展,携宠出游已成为湖州许多家庭的生活日常。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,本地商场、景区与餐厅也纷纷试水,打造“宠物友好空间”——即允许宠物进入,并为其提供相应设施与服务的公共场所。
不过,公共场所向宠物开放,也引来了不同看法:欢迎宠物进入的同时,如何真正兼顾其他市民的舒适与安全?近日,记者走访湖州多处场所,了解这一新型空间的运行现状。

实地探访:
商圈公园刮起“宠物友好风”
如今在湖州,带“毛孩子”出门越来越方便了。记者走访发现,从市中心的商场到城郊的公园,宠物友好的触角已延伸到城市各个角落,市民手机里流传的一份民间自制“湖州宠物友好地图”,更是标注了近百个热门点位,涵盖景区、餐厅、民宿、商场等多种类型,成了养宠人的“出行宝典”。
位于市中心的湖州爱山银泰城,是不少养宠家庭逛街的首选。在商场服务中心,工作人员正为市民登记借用宠物推车,“我们是宠物友好商场,允许小型宠物进入,有需要的客人都可以来借用推车。”同时,在商场2号门外南街一侧的“泊狗位”旁,几位市民正带着狗狗休息,长椅上还放着刚买的奶茶,“逛累了先把狗狗安置在这里,坐下来歇口气,特别方便。”市民陈女士说。
社区和公园的宠物友好设施也越来越贴心。在安吉的宠物友好公园,记者看到不少市民带着狗狗玩耍,园内的宠物攀爬梯、趣味训练架前,几只小狗正兴奋地跳跃奔跑。公园角落的便民箱里,拾便器、清洁袋摆放整齐,市民王先生正弯腰清理宠物粪便:“有了这些设施,遛狗既放心又文明。”
不仅如此,记者走访了多个居民小区发现,物业都在角落增设了宠物粪便收集箱和便民拾便袋取用点,在东郡红树湾小区,保洁人员告诉记者:“现在大家都会主动清理宠物粪便。”
西山漾片区更是成了人宠共享的好去处。记者在景区大草坪上看到,几位市民带着狗狗散步,牵引绳都收得很短,遇到其他游客会主动侧身避让。
热闹背后:
“友好”落地仍有短板
随着宠物友好场所的增多,公共空间中人与宠物的相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。记者在走访中发现,尽管越来越多的场所对宠物敞开大门,但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来自不同群体的反馈。
在仁皇山公园,推着婴儿车的家长与遛狗的市民相互礼让的画面时有出现;社区咖啡馆里,也有原本对宠物有所顾虑的顾客,在接触温顺的小狗后主动交流养护经验。这些基于理解的互动,为宠物友好理念提供了生动的注脚。
然而,空间的开放也带来了新的话题。家住湖东小区的王阿姨坦言,尽管设置了文明养宠提示牌,但不牵绳的犬只仍时有出现,“现在小孙子都不敢独自下楼了”。在宠物友好餐厅,过敏体质的张女士因邻桌的宠物毛发引发不适,她认为:“友好应该是双向的,需要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。”
面对这些声音,养宠人也有自己的感受。市民周女士表示,自己每次带狗出门都会随身携带拾便袋、牵短绳,严格遵守规范,但仍遇到过路人的排斥。“有一次在公园,我家小狗一直紧贴着我走,却被一位老人指责‘不应该带狗进公园’。其实很多养宠人都很注意文明,但还是会被贴标签。”
商家在推行宠物友好策略时同样面临实际挑战。一位民宿经营者透露,曾尝试推出“宠物专属房型”,但因少数客人的宠物造成设施损坏与卫生问题,导致清洁成本大幅增加。“后来只能规定加收额外清洁费,结果又流失了部分养宠客人。”如何在欢迎宠物与控制运营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,成为商家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。
多方支招:
让“宠物友好”真正可持续
公共场所如何实现人宠和谐共处?记者在走访中听到了不少具体建议。
宠物行为训练师陈孟分享了他的经验:“其实大多数误解都源于不了解。我常建议养宠的朋友,带宠物进入新环境前,先让它们在周边熟悉几分钟。就像人需要适应一样,宠物也需要过渡期。”他分享了一个小窍门:随身携带宠物最喜欢的玩具,在公共场所用它吸引注意力,能有效避免宠物因好奇而打扰他人。
“关键是要将心比心。”家住东郡红树湾的孙欣道出许多养宠人的心声,“我们养宠人之间有个小默契:遛狗时会主动避开儿童游乐区,选择人少的时段;遇到怕狗的人,会主动收紧牵引绳,把狗狗护在身侧。这些细微的举动,往往能增进彼此的理解。”
在田盛街经营咖啡馆的王明昊则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:“我们在室外设置了几个宠物友好座位,也提供‘泊狗位’。有趣的是,这些座位现在成了养宠人社交的小天地,而室内始终保持安静。这种自然的分区,让各方都能自得其乐。”
市委党校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菁认为,宠物友好空间的打造需要系统思维。它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投入,更要充分考虑养宠者与非养宠者的双重需求,通过科学分区、明确指引来实现平衡。
(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,仅做公益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版权问题请告知删除!本文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