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传承运河文明 打造“流动的文化带”

2017-11-08 09:23 来源:

浙江新闻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的第一款移动新闻客户端,目标成为浙江本地政经第一平台,定位于本土化、可视化、工具化,为浙江政经人士提供热点新闻、政策解读、工作信息查

    浙江位于大运河最南端,多年来,浙江通过积极保护和适度开发,全面提升运河生态、文化、旅游、休闲、商贸和居住功能,致力于以运河促进民生福祉,打造“流动的文化带”,构建“活着的精神家园”。

    千年运河美景重现

    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的拱宸桥是京杭运河最南端标志,区内有12公里的运河河段,是古迹保存完整的杭州段运河。漫步在运河畔,河中水光粼粼,岸边杨柳依依,还有一字排开的历史街区,里面分布着老字号药房、咖啡馆、书店、创意皮具店等。

    杭州段运河经历了从污染到修复,再到保护性开发的过程。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,拱墅区运河两岸成为杭州工业发展的重地,运河实际成了天然排污地。“那时候沿着运河坐船,都说‘臭气来,杭州到’,运河边的人家装了双层玻璃都不管用。”在运河边长大的民俗画家吴理人说。

    “杭州没有任由运河被污染下去,而是将两岸的工业企业搬走或者关停,并下大力气整治环境。”拱墅区委书记朱建明说,此举看重的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于一座城市的巨大价值。

    “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就是保护城市的生命力、竞争力”的理念,在浙江运河沿线城市逐渐得到贯彻。绍兴八字桥历史街区位于浙东运河沿线,石桥古朴、流水潺潺,偶尔有乌篷船驶过,在水面上划出一阵阵涟漪,一幅江南水乡美景图呈现眼前。

    在街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徐建新说,前些年河底淤泥很厚,各种排污管直通河道,河水又脏又臭,大家都不敢到河里洗衣服、洗菜。后来旧城改造,加上运河申遗保护,清理河道、截污纳管、整治周边污染源,“小时候的河又回来了!”

    打造运河“金名片”

    为用好运河这张“金名片”,浙江深入推进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,全面提升运河生态、文化、旅游、休闲、商贸和居住功能,建设运河文化带。

    一是水里和岸上同治,以环境治理倒逼产业转型,延续运河良好生态。杭州运河集团董事长高小辉说:“从1993年至2001年,杭州实施了运河截污纳管工程,2002年起,又实施了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,累计投资超过300亿元。”问题在水里,根子在岸上。以拱墅区为例,从2007年以来,拱墅区关停并转移了516家高能耗、高排放企业,彻底消除污染源,引入并培育文创企业,实现了产业“腾笼换鸟”。

    二是建设和修复结合,融入百姓生活,构建活着的历史街区,打造运河特色景观。走在杭州的小河直街、桥西直街,依然可以看到原住民“枕河而居”的历史风貌,青砖黛瓦、古色古香的住宅内是现代化的厨卫设施,体现了“运河人家”21世纪的生活品质,构建了“活着的精神家园”。

    沿着运河一路往南,杭州丝绸联合厂锯齿状的老厂房变身为“丝联166创意产业园”,长征化工厂旧址上建成“西岸国际艺术区”,陈旧的锅炉、锈迹斑斑的机器、灰色的工业管道,在这里与电脑、沙发、咖啡碰撞出不一样的人文景观。

    三是传承和创新并存,以文化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,发扬运河文化基因。在拱宸桥畔,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、中国刀剪剑博物馆、中国扇博物馆、中国伞博物馆、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依次排开,后四座均由老厂房改造而成。五个博物馆均免费开放,迄今已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,展示着运河文化和文明。

(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看看城事的观点和立场)

热评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