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不久,广州一则楼市新政在地产圈掀起不小波澜。新政中讨论声最高的直指沉寂多年的“自持商品房”。广州新政内容中明确提到:为优化存量,保市场主体,允许自持住房转为可售住房。
广州房地产新政 图源/广州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微
此前佛山等城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,不过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陆续跟进,对市场具有信号意义,政策被视为一线城市在盘活存量资产、调整房地产政策的试探。
几年前楼市火热时期,不少热门城市为抑制过热的土拍市场,在土地出让时规定了“限房价竞自持”,即开发商竞拍达到最高限价后,通过竞报自持比例获得的,竞得的自持比例将作为租赁房,也就是说规定期限内只租不售的住宅部分。
这一政策在2017年至2021年间于多个热点城市盛行,是当时楼市火爆、调控严厉背景下的特殊产物,一方面为了增加租赁住房供应,另一方面抑制地价和房价过快上涨。
杭州也在其中。作为那一轮楼市周期中的焦点城市,诞生了数量众多的自持项目。据不完全统计,杭州十区范围内涉及房企自持比例的商品住房项目有近200个,遍布奥体、未来科技城、钱江世纪城、运河新城、三墩北等多个热门板块。
其中,众多品牌开发商如滨江、绿城、融创、万科、保利等均曾在“竞自持”中拿下地块。部分项目的自持比例甚至高达100%,意味着整个项目均转为长期租赁住房。也有不少目前已经出租,如比较火热的楼盘——御潮府、保利天汇等均有自持房对外出租的情况。
实际上,近几年杭州一直在积极探索自持商品房流通的问题,一部分已用于出租,还有一部分转为保障房,就在今年5月,杭州市安居集团完成河语光年2幢房屋不动产权转移登记,成为杭州市本级首个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项目。
然而自持房转为可售商品房,此前曾在临平区某盘尝试,不过随后没有大面积展开,至今仍无相关进展。
参考广州的案例,自持房转为可售住房大概率不会“一刀切”,毕竟板块之间去化周期存在差异,比如广州规定:所在行政区和所在板块一手住宅去化周期均在18个月以下的项目可进行申请,而且还要根据市场评估补缴土地出让金。
杭州的自持商品房项目大多诞生在2017-2021年左右,如果这些自持房中的一部分允许转为可售商品房,会不会对当下的楼市产生冲击?又该以何种定价机制入市?这些都给市场留下疑问。
首先,供应冲击是市场最直接的担忧。在当前杭州新房库存量较高的背景下,数万套的新增房源显然将加大去库存压力,这也是广州将范围限定在“去化周期18个月”以下区域的原因,尽可能减少对库存高企的刚需板块的价格挑战。
其次,也是最具争议的焦点在于定价机制。这批自持房大多诞生于严格的“新房限价”时期,土地成本和新房售价均受到管控。允许销售的情况下,应按照当初的限价标准定价,还是允许“随行就市”按当前市场价交易?
若按原限价销售,由于其成本(特别是高地价+自持成本)可能远低于当前市场价,将形成巨大的套利空间,但也对当前市场价格体系造成冲击。
若按市场价销售,则涉及当初土地出让合同约定、公平性以及开发商利润核算等复杂问题。
此外,产品形态也是未知数。部分自持项目为满足租赁需求,户型设计上与常规销售住宅户型或许有会有所差别,如小户型、集中式公寓,是否符合市场对商品住房的普遍接受度,也对其流通性产生一定影响。
“自持房”的解禁之路在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一线城市撕开了口子,这批自持房既关系到房企的资金回笼问题,也关系到库存对市场的冲击,你认为自持房一旦入市,会不会形成新的市场博弈?
(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,仅做公益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版权问题请告知删除!本文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。)
热评话题